English

历史的机遇

2000-05-31 来源:生活时报 张岂之 我有话说

在教育部高教司的领导和部署下,我国北方一些高校的教师编著《中国历史》教材的工作,从1995年7月启动,至今全书有五卷已定稿、交高等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,还有一卷将于年内定稿。

时当教育改革深化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,以及高等教育取得很大成绩,正告别20世纪、进入一个新世纪之际,如何提高大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,使之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具有教育大国的风范,必须要有适应于21世纪需要的高水平系列教材出版。教育部高瞻远瞩,制定并实施了《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》,其中一个重要成果之一就是编著出版各学科的“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”,且有明确和具体的操作手段。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件带有教育里程碑性质的工作,是惠及当代大学生和后代子孙的大好事。

应当指出,《中国历史》教材是“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”宏大计划中的一个项目,如果没有以上所说的历史机遇,那是不可能组织历史学家们从事这项工作的。

全书六卷,每卷约40万字,共240万字左右,且有多幅插图。从教材看,卷帙不小。这样长的篇幅与教材本身的要求是否相符?我和各分卷主编有这样的共识:中国历史悠久,从来没有中断过,没有相当的篇幅,重要问题写不清楚。其次,《中国历史》教材主要是为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和人文社会科学各系学生(含本科生和研究生)编写的,他们需要有较多的历史知识。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,让学生们可以有选择地去阅读教材,这就必须要有被选择的余地,内容的含量要大一些。同时,教材还有一项任务,教师可以从其中得到一些帮助,因而篇幅太小、过于简略很难满足大家的需要。

《中国历史》教材力求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。指导不能教条主义化,必须与具体史料的科学分析融为一体。教材围绕七个方面展开论述:1.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,一体多元,多元一体的格局。2.各断代的历史进程和特点、所处世界历史背景。3.制度(含政治制度、职官制度、经济制度、军事制度等)的历史演变和来龙去脉。4.各断代历史中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。5.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叙述。6.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特色。7.文化学术思想的演变和特色。因此全书所凸现的是所谓“制度与文化”的演变和变化,至于阶级、阶层关系的论述只是在围绕制度与文化以及历史事件、历史人物的活动中有所反映,这就和以往一些历史教材有了很大的差异。

以上七个方面是否可行?在写作实践中如何具体地加以处理?参与写作的专家们认为可行。他们的体会是:1.将世袭(帝王世系)和历史事件相结合;2.制度与人物活动结合:既叙事又论人,论人侧重在制度和管理方面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;3.文化与社会生活相结合,即通过文化反映历史中人民的生活状况;4.注意中国历史重要内容的前后相接;5.叙述基于准确的资料,依据具有科学性同时又为学术界所公认的成果,注意国内外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新成果,特别注意中国考古学成果;6.文字叙述简洁明白,是规范化的现代汉语,不是浅显文言,不是辞书文字,也不是文学语言;7.全书体例保持一致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